家长通道
HD Shanghai
上海赫贤学校

赫德明师 |孩子情绪管理: “孩子,别怕!我有伞

收藏本页
2020 - 01 - 22


曾经有个孩子,无法很好地管理情绪,好像时时刻刻都需要老师撑起一把保护伞;一年后,这个孩子却已能在上学时迈开大步,边耍帅边向老师打招呼,言语中洋溢着自信。一年的浇灌、耕耘与等待,换来的是一个有关爱、帮助与接纳的故事,铭刻了无尽的感动与惊讶,而与孩子们的相遇,也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Once there was a child who could not manage his emotions very well. It seemed that he needed protection and attention from his teachers all the time. But one year later, things have changed. The child has become much more confident and independent, and every morning when he goes to school, he will march up to the teachers and greet them confidently. The hard work and patience from the whole year brings about a warm story of love, help and acceptance. Mr. Scott Liu, a Chinese Homeroom Teacher of HD Shanghai, was a witness to the child’s growth. He said that all the effort he put into the child helped him grow and embrace the world, and in this process, Mr. Liu also grew into a better version of himself as a teacher.





作者:刘圣武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

中文主班老师

本文原载于《当代教育家》杂志2019年11期上旬刊

* 注: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与孩子的第一次相遇



一声口哨,操场入口忽地立起几个挺拔的身影,挥着手臂,呼唤着即将归巢的鸟儿。摇铃一响,原本三三两两的孩子,抱着球,拖着绳,扛着呼啦圈,乌泱泱地汇成一条条小溪,聚拢在各班的老师跟前,站定之后,依然扭动着、跳跃着、欢笑着。


突然,小方大叫着跑到我的跟前,深蓝色的帽檐耷拉在脑袋上,沾着酱渍的领口也倒翻着,小脸鼓得通红,上气不接下气地抽泣着。


“老,老师! 依依……刚……刚刚跑过来……打我。 ”小方语无伦次地解释着,右手捂着耳朵。 这时依依也从队伍中走出来反驳: “不! 我没有! ”


“你有! ”小方大喊着,愤怒使他全身发抖,两只脚掌重重地跺在地面上。


我只好将两人带回班级走廊: “你们可以解释一下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吗? ”


在接下来的十几秒内,依依以极快的语速控诉着小方,小方多次想要解释,却找不到机会,他只能气愤地瞪着对方,泪珠子顺着脸颊滑落到地上。


两个人的问题,不能只听一个人解释,于是我打断依依的发言,向小方问道: “你能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吗? ”


小方抹着眼泪,磕磕绊绊地回应道:“刚,刚才依依说我笨。” “你就是笨呀,你游戏都不会玩。” 依依插话道。“你再给我说一句!” 小方的音量明显上扬了好几度,他失控地用双手拍打着自己的头,甚至跪坐在地上不肯起身。


小方的激动引来了过往同学的注目,我只能先将他抱离人群……


新学年的第一个星期,类似事情已经发生过两次,但这次却是我与小方的第一次直接沟通。我能感受到小方的委屈是真实的,他面对别人的质疑时是无助的。但那时我并不了解小方,所以没办法采取有效的措施。







想要给你一把保护伞



之后的一个月里,我的目光常常停留在小方的身上。我发现他是个很敏感的孩子——



他会因为电影中小狐狸的死亡难过整整一个晚上,并且发誓再也不要看电影了;他还非常抗拒“噪音”,只要上课期间出现哄堂大笑的情景,他都会下意识地抱着头,抵触地大喊:“好吵呀!别笑啦!”;他是一个在情绪评判上有些困难的孩子,他无法理解“玩笑”和“嘲笑”之间的区别,只要群体中的其他人为着某一件事开怀大笑而他觉得并不好笑,他都会将其解读为“别人在嘲笑我”;更糟糕的是,小方会习惯性地把别人消极的评价放大,时常觉得自己真如别人口中所说的那样笨,所以此类的“指责”很容易导致他情绪的崩溃……


渐渐地,围绕在小方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让我非常困惑的是,个子在班级里“拔尖”,同时还是班里的“颜值担当”,如此真诚、善良的他,为何总是躲藏在同学们的社交圈之外?面对在质疑面前无助痛苦、逐渐边缘化的孩子,我该如何为他递出一把“保护伞”?


时间的脚步很快划到了期中,我发现在旁人眼中孤立无援的小方却常常像骑士一般保护着小墨(小方的朋友)——小墨在情绪失控时会表现得更加过激。 每当小墨情绪爆发之际,小方都会站在他身旁,面露忧色地陪伴着他。而这时的小方也让我心疼。那时,迫切想要探寻孩子内心小宇宙的我,决定记录下每一起突发事件。


在一段时间的观察与记录后,我在小方的性格剖析栏中写下了这样几个关键词:善良真诚,内心敏感,情绪波动大。


这期间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体育课上,小方和小墨被分到了不同组。刚上课,小墨就跟小童起了冲突。那节课中,小方几乎全程盯着小墨,行为也和他保持高度一致,根本不听体育老师或我的指令,更不愿协助小组参加比赛。刚开始我要求小方参与到小组比赛中,他并未听从;后来我又尝试让小组成员帮忙劝说,一位女生去鼓励小方要有团队意识,但他仍旧不置可否,继续坐在队伍后面;最后我对他晓之以理:“小方,我知道你很担心小墨的情绪,所以你可能想和他尽量保持一致,让他觉得自己没有那么特殊,但我觉得这样并不能真正帮助他。你可以主动参与小组活动,用实际行动来鼓励小墨,带动他一起回到队伍中来。” 但这次我依然失败了,小方的眼神一直在躲闪,而且不太愿意聆听,一直到最后也没有参与活动。








良好的关系,是沟通的前提




记录持续了两个多月,上海的冬天也耐不住了性子,还没等秋风染红树梢的枫叶,便匆匆奔来。与季节的转变不同的是,小方依旧只选择和小墨在一起玩。 他们总是结伴往返教室和洗手间,经常在暮省时刻一起整理书包,交谈甚欢,对投影下倒计时的滴答滴答声毫不在意。


十二月的一天,我因小方的坐姿有进步而表扬、奖励他,小方刚要伸出手,却又迅速坐下,面色茫然而犹疑,我认为原因是此刻的小墨并未受到同样的嘉奖,而他觉得自己应该跟最好的朋友保持一致——“患难与共”。


尽管我内心的保护欲不断累积,很想将他从这种游离的状态中拯救出来,让他明白有关友情、有关责任的真理,但他的不为所动却将我的努力悉数打回。 我曾告诉他我愿意做他的朋友,他却拒绝:“才不要!你又不是我的朋友。” 我曾劝他:“你做了对的选择,可以拿到奖励,你想想,是否能够以此来鼓励你的朋友去做同样正确的选择?” 他点了点头,不情不愿地接受了那张奖状——上面写着:表现优秀。


我所付诸的关切与真心在小方面前好像显得一文不值。为此我一度受挫,作为年轻教师的信心受到了重创。而这样吃力不讨好的经历,持续了将近一个学期。于是我只能收起迫切领人归正的骄傲,继续回到一个观察者的位置,等待着合适的时机。


11月,12月,1月…… 我慢慢观察到:每天到上海赫德双语学校后,小方都会用他自认最帅气的方式和老师问候;小组活动时,他能欣然接受小组长给他分配的任务;中文图书馆课上,他能打开小小的胸腔,用最响亮的嗓音,磕磕绊绊地跟着伙伴朗读故事;英文练习中,他愿意尽力用给定的单词,说出一句包含“主谓宾”结构的完整句子;乐器社团课上,他会端正地架着小提琴,聚精会神地演奏每一个音符;课上分享了作文,他还会在课后跑到老师面前再问一声:“老师,我这次的作文写得还不错吧。”


二月的太阳,在经历了春节的喧闹与雨季的冲刷后,始终不愿意拨开云雾,探出脑袋。新学期已经到来,我有些期盼,又有些迟疑:这学期小方的心会容得下我的关怀吗?


我在假期中攒够了的精气神,恨不得一开学就将其奉献给我的孩子们。效法第一学期德育主任发起的导师活动,我也在本班开启了“一对一关怀小组” 的实践,第一批对象就是小覃与小方。第一次的交流中,我与二人分别约定:每天早上到上海赫德双语学校后要和我分享一件他们前一天(或周末)发生的事以及感受;每天暮省时刻,总结交流这一天中值得鼓励的一件事或值得反思的一个遗憾。同样,我也会主动分享我这一天的经历和感受。


活动开始后,从第一天的尴尬,到第二天的仓促,再到第三天的熟悉,小方的分享仍旧带着一股不愿主动的倔强,不同于小覃的主动,经常是我拉着小方进行总结分享。但小方也慢慢意识到,原来我这样并不是为了让他“听话”,而只是想要了解他的感受。


一个星期之后,我明显感受到小方的分享中少了一分不情不愿,而多了一分真实与直白。这个转折提醒了我,要打开孩子紧闭心门的钥匙,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让孩子信任你,在于我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 就如沈丽新老师所言:“与学生的关系在,教师才能为自己的专业性找到适合的切入口,才能以此为渠道,让学生看到教师对他们的爱。”







让爱,以更专业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我与小方之间关系建立的前提下,我整合了两位主班老师的处理方式以及几次家校会面中来自家长方面的反馈,相较于学业上的缓慢进步,小方最大的困扰还是无法很好地控制情绪,因此我确立了到二年级第二学期末为止,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三方的努力目标——情绪管理。







师生之间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他自己并不是问题孩子,而是他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大人的帮助。

措施: (1) 一对一情绪分享:每两天分享一次彼此的心情;(2) 鼓励说出自己的感觉;(3) 用游戏的方式认识不同情绪,如“情绪小怪兽”;(4)提醒他说“谢谢”;(5) 一对一阅读讨论辅导,提升理解力。



家校之间

教师与家长协同合作,加强对孩子在校及在家情况的记录,帮助孩子将问题转换为技能。

措施: (1) 教师和家长共同在日志上记录每天孩子的进步之处;(2) 教师根据孩子的学习状态,不定时地给家长提供在家辅助的方法。



亲子之间

家长引导孩子了解家长和老师都是他可以信任的对象,他可以寻求家长和老师的帮助。

措施: (1) 增加每日交心时间;(2) 在家建立“每日常规”;(3) 更多采用积极的奖励,减少消极的批判;(4) 增加动手任务,给学生提供清单,提升逻辑思维。


爱是了解。面对每一个小小的灵魂,教师需要善于学习,常常自我反省,从相处的点滴中把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善于识别每个孩子不同的学习、游戏、交往能力。


爱是信任。对于每一个寻找帮助的孩子,教师需要做一个目的明确的教师,让孩子认识到教师能够与他们共情,更会帮助他们分清行为的是非对错。


爱是专业。面对孩子的问题,教师能够用足够的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去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尊重。


如此我便可以对孩子们说一句:别怕,我能撑起一把保护伞,罩在对自我认知、亲密关系仍觉疑惑的你的灵魂上,陪你慢慢长大。



推荐阅读:


童德幼儿教育故事:当外教老师遇见童德娃娃,以爱育爱的别样选择


网站内容归上海赫贤学校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