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赫德学校中学部的心理咨询师Tina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毕业至今专职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并且持续参加专业督导与培训。她还有一个6岁的女儿,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让她充分体会到教养中的酸甜苦辣。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她逐渐摸索出一条爱与合理要求相伴的成长之路。她热切希望孩子和学生们能够在爱和信任中成长自己,在合理的要求下成就自我。今后,我们会不定期邀请Tina老师为大家分享孩子社交情感发展的相关话题和建议。
平日里,老师和家长偶尔会看到个别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些学生可能平时表现都是很不错的,只是在某些时刻会因为一些内在或外在的刺激,突然间控制不住自己了。等他们平静下来,可以好好沟通时,常常会发现类似的状况也会出现在家里或者校园外的情景中。
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大脑皮层都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仍旧需要身边的重要他人——通常是父母和老师——来协助他们调节情绪。如果父母和老师们能够共同帮助学生,相信他们能够逐渐学会更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减少失控的频率,从而为他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我们可以做点什么来帮助学生管理情绪呢?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学生为什么会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注:图为导师会活动
孩子无法控制情绪时当下的感受?
孩子很难用语言表达情绪,当他难受时,他不知道如何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情况,于是很容易通过行为等方式让身边的人切身感受到他内在的情绪。
回到失控那一刻,尤其是如果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周围人很容易感到生气、害怕、着急、内疚、羞愧、无助等,而这些恰恰可能就是孩子在那一刻所感受到的复杂情绪:
“我很生气,为什么事情不是按照我希望的那样发生?”
“我很害怕,为什么我会控制不了自己而出现这种情况?”
“我很着急,怎么样才能快点停下来?”
“我很内疚,我是不是伤害到爸妈或者让爸妈难受了?”
“我很羞愧,我这样是不是说明我是个坏孩子?”
“我很无助,有谁可以帮助我停止这样失控的行为?”…
注:图为导师会活动
为什么孩子会无法控制情绪?
很多时候,孩子其实是在通过一系列的言行来向周围人传达这样的信息:刺激太多,我受不了了。这些刺激有可能来源于外在、也有可能来源于内在。
比如一个孩子突然大喊大叫,这只是外在的表现,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环境中的某个刺激突然让他想起不愉快的事,也可能是他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难以再持续接受新知识,也可能他因为之前考试没考好、内心有很多对自己不满的声音和挫败感,也有可能是他想获取别人的关注等等。
注:Tina老师办公室里备受欢迎的沙盘游戏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帮助孩子?
这时我们往往需要帮助孩子屏蔽过多的刺激,比如把他带去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让他静一静,以慢慢恢复正常状态。在孩子情绪没有平复前,避免说教和指责、或者混杂着着急、想赶紧解决问题的关心,因为孩子本身已经负荷过大才会情绪失控,而说教会形成新的刺激,很容易让孩子更加无法平静下来。去到安静的角落后,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选择陪伴或者离开,“你可以哭一会,我会在这陪着你;或者你若是想自己一个人呆一会,我也可以先出去,当你感觉好一点时随时可以过来找我”。
耐心等待孩子恢复正常后,我们可以找机会鼓励孩子“你看,你是可以自己安静下来的”,然后和孩子回顾事情发生的始末,用语言梳理事情发生时孩子和周围人的想法和感受,并且讨论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孩子可以做什么、以及他希望周围人可以如何帮助他。
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尤其是孩子在情绪失控当下也容易勾起我们类似的感受,平时再平和的我们也可能会感到烦躁、着急或生气,允许这些感受的存在,并且通过这些感受去理解孩子当下的心情,帮助孩子平静下来,久而久之,孩子也会逐渐内化我们处理情绪的方式,以更平和的心态处理情绪和解决问题,从而更从容地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刺激或挑战。
赫德的导师们如何帮助学生管理情绪?
在每天早上的Mentor check-in 时间里,导师们都会留意学生的情绪状态。如果发现学生状态欠佳,会询问学生发生了什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便学生可以放下心结、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新一天的学习。
而在每周一次的导师课上,我们也会经常和学生讨论社会情感学习的议题,情绪管理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比如,就在上周刚结束的导师课上,我们就谈到如何友善地表达反对意见,当听到与我们意见相反的想法时,有些学生容易变得非常激动,这时我们需要先让自己平静下来,尝试理解和聆听、思考事情好的一面,避免在情绪下冲动地使用不合适的语言等。差异是相互学习和拓展经验的基础,而不应该成为情绪的**或相互交流的障碍。相信学生们能在导师的引导下逐渐丰富情绪管理的方式,以更平和的心态生活和学习。
推荐阅读:
专访赫德中学部常务校长Brad Orr:让教育自主权回归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