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通道
HD Beijing School
北京市朝阳区赫德学校

赫德节气 | 生活做课堂,舌尖盛四季 —— 寒露的故事

收藏本页
2020 - 10 - 09




北京赫德中方艺术孙淑芹老师

为寒露节气做画《喜柿多多》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

说的是气候变化的规律,

也和我们的饮食息息相关。

赫德倡导顺时而食,

不辜负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珍贵食材,

更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饮食文化顺承下来,

给每个节气的日子带来不一样的烟火气。


所以在《一年的二十四次相遇》之后,

常丽华校长的节气诗词故事中,

又开辟了《舌尖上的四季》节气美食。 


今日寒露,秋的微凉已至。

我们继续邀请赫德食堂的专业厨师——关大厨,

为您带来一道节气美食。

之后一如既往,

我们来听常丽华校长带给孩子们的节气诗词和故事。



清汤蔬菜蛋饺

关大厨今天带来的这道菜清淡鲜香,适合学龄孩子食用。

在微凉的寒露时节,这道半汤菜会带给孩子身心舒暖的感受。

(点击观看视频)看看这道色味俱全的寒露美食。



北京赫德主厨关永川

多年在国际企业任职并担任餐饮运营和管理,

曾被2008年北京市奥组委授予杰出贡献荣誉,

连续四年在北京电视台“食全食美”节目中担任栏目嘉宾,

被观众亲切地称为“关大厨”。


请点击音频,收听常校长的节气诗词与故事

文:常丽华老师 朗读者:李伊晨


今天是寒露,秋天的第五个节气。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

到了寒露,则露水更浓,气温更低,故为寒露。


白露,我们看到的是“露”。

寒露,我们感受到的是“寒”。

这段时间,大家都已经添衣了吧?




看看“寒”这个字。

这个字最早是金文,是一个会意字。

“寒”的宝盖头,表示房屋。

房屋中间有一个“人”。

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的形状。

下面两横表示室外已经有“冰”了。

寒冷是一种感觉,

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

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室外,

天寒地冻;室内,

人却没有保暖的物品,

只能蜷缩着以草避寒。


在一切都匮乏的古代,

生活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寒露已至,在我们丝毫不为寒冷担心的今天,

向我们的先人致敬,感谢他们的创造和坚韧。

我们去探究这奇妙的汉字,古老的诗歌,

宇宙星象,天地万物,不是守旧,

而是用新的方式去传承,

让我们能在今天生活的更好。


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这四个最美的节气,

一如春天的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秋天,在露和霜中,走向清朗和绚烂;

春天,在雷公和雨神的召唤下,

走向温暖和盛大。农人的喜悦,

也同样在田野里肆意流淌。


这时候,树上的柿子熟了,

山楂熟了,地里的地瓜也熟了。


说到地瓜,你一定吃过烤地瓜。

但是,你吃过自己烤的地瓜吗?

小时候,寒露节前后,

村里的小伙伴开始三三两两、

嘁嘁喳喳在田野里游逛,

我们——要——烤地瓜吃了!



所谓的烤地瓜,

其实,除了口袋里的一盒火柴外,

我们一无所有。


因此,小伙伴们得先去偷地瓜。


谁去偷呢?


当然,是艺高人胆大的。

比如,我妹妹之流的人物。

反正,我是不敢偷的,自然,

望风的工作我也难以胜任,

那么,我只能去捡柴火了。


这时,另有一队人马选个背风的地儿,

简单挖个坑,等地瓜和柴火一到,

得,齐活儿——点火,开烤!


一张张小脸,

围拢在柴火堆旁,

隔着热腾腾的烟火,

巴巴地望向埋在土里的地瓜



——等待的过程,

比一个世纪还要漫长。


“快熟了吧?”


“我觉得差不多了!”


“要不,扒一块出来尝尝?”


于是,拿根长树枝,

从土里往外扒拉——地瓜,

在地上圆溜溜地打几个滚后,

就到了我们手上。



那块热乎乎的地瓜,

像击鼓传的花一样,

在小伙伴们手上短暂停留,

每人轻轻地啃一小口,

无一例外都要赞叹一声:太好吃了!


说实话,那地瓜根本就没烤熟,

甚至,半熟都没有。

常常,到了我嘴巴里的,

就是一块冒着热气的、白白的生地瓜瓤了。


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人点破,

一次都没有

——我们固执的相信,

那就是天下第一的美味。


毕竟是偷来的地瓜,

大家不敢延误的时间太长,

若是再有个促狭鬼喊一声:不好,有人来了!

我们立刻便丢下地瓜,望风而逃了。


有一次逃跑后,

妹妹悄悄拉着我又返回去,

说是要给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彼时,地上的火,

早已熄灭,

只留一地的灰烬,默默无语。


妹妹伶伶俐俐地扒开灰烬,

从坑里掏出地瓜来,

外皮已烧得炭黑,

小心扒去后,

黄黄的、软软的烤地瓜,

冒着无比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那是我记忆中,吃过的最香的一顿烤地瓜。


偷地瓜来烤着吃,玩的就是那种心跳的快乐。

其实,我们并不缺地瓜。

这不,在烤地瓜的香气中,

妈妈带着我们把收回来的地瓜,

切成一片一片的,晒成地瓜干。


还有树上的柿子,也摘下来了,

妈妈用线把柿子串起来,挂在绳子上,

红彤彤的,很是好看。

大概十天的时间,柿子软了,捏成饼,

放到温度低的地方存起来,

柿饼上就有了一层霜,

那是柿子里的葡萄糖和果糖的凝结物,

叫柿霜。咬一口,软糯香甜。

整个冬天,地瓜干、柿饼,

就是我们最好的零食。

昨天,我还和妈妈说,

再也吃不到小时候吃的柿饼的味道了。

妈妈很是嫌弃地说了一句:

现在的柿子,还叫柿子吗?难吃。



大自然的味道,都留在童年里了。


寒露之后,菊花也泼泼洒洒地上场了。


在中国文化中,菊花已经成为一个符号,

象征着高洁的品格。还记得屈原吗?

他说自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喝露水、吃菊花,

其实他说的是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君子品行。


把屈原吃菊花的传统发扬光大,

把菊花变成网红仙药的,

是三国时期的钟会和曹丕。

他们说菊花“服之者长生,食之者通神”,

总之,想健康长寿就吃菊花吧。

所以,种菊花也是魏晋时的风气,

菊花是要用来吃和酿菊花酒的。



由屈原开创,

钟会和曹丕作铺垫的菊花文化到陶渊明时,

终于开出了最绚丽的菊花,

这就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饮酒》诗。


不过,《饮酒》诗其实并不是写菊花的,

陶渊明也没有为菊花专门写过诗,

但这首不为菊花写的诗,

却把菊花升华到了前所未有的人文高度。


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饮酒诗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说,

我住的茅草房就建造在人的世界里,

但是,我却并没有感受到车马的喧哗干扰。

你问我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能这样?

那是因为,我的心已经远离了繁华嘈杂。

所以,我所居住的地方自然就偏远僻静了。

虽然,我自耕自种的生活非常辛苦,

但是我的心境却十分自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是多么美妙的感觉!

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

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

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悠然自得。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

鸟儿结伴飞返山林,

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

这飞鸟不正像诗人自己吗?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说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

从自己辛劳却自由的田园生活中,

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


——这是怎样的人生意趣呢?

 

 这其实是问:陶渊明是谁?他为什么要去种田?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

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

陶渊明关心百姓疾苦,

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

“祭酒”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但是,陶渊明是个正直的读书人,

他看不惯官场上那一套阿谀奉承、

溜须拍马的恶劣作风。

不久,就辞职回家了。

后来,陶渊明又陆续做过一些官职,

但由于他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的官场同流合污,

所以,他过着时而隐居时而做官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四十一那年。

那一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

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陶渊明到任的第八十一天,

恰巧碰到上级检查公务。

当时,一个县吏对陶渊明说:“当束带迎之。”

就是您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

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陶渊明叹了口气,说道:

“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意思是我怎能为了这县令的五斗薪俸,

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完这句话,陶渊明摘下官帽,

脱下官服,就辞职归乡了。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

一面躬耕陇亩。尽管生活贫困,

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一个读书人,

要种田来养活一家老小,能养活的了吗?

很难。饭都吃不上的时候,他也会去讨饭,

但他很开心,因为这是他自己要过的生活。

他在《归园田居》的诗里说: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我年轻时就不喜欢逢迎世俗、周旋应酬,

因为我的本性是热爱自然的。


所以啊,“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说不出来的“真意”,

你能说得出来吗?


后人称陶渊明为陶公,

足见对他的喜欢。

菊花,因为陶公的这首诗,

也有了特别的寓意。

它既意味着悠远、隐逸,也象征着高洁,坚贞。

而“采菊”“东篱”“南山”这些词语,

后来都成了隐士文化的特殊词汇,后世一千多年来,

历代诗人纷纷拜倒东篱,用各种各样的菊花诗词向陶渊明致敬。比如


李清照的《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样的“东篱把酒”,

却因为不一样的诗人,

有了不一样的菊花。

这首词背后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李清照婚后不久,

丈夫赵明诚在外做官,

李清照思念丈夫,

就写了《醉花荫》这首词寄给丈夫。



赵明诚读后叹赏不已,

于是闭门谢客,

三天三夜填写五十余首《醉花荫》,

一心想要写一首比这妻子更好的词。


写完后,

他将这五十余首词和李清照的《醉花荫》词混在一起,

给他的朋友陆德夫看。

陆德夫看后说:“只三句最佳。”

赵明诚充满期待的问:“是哪三句?”

陆德夫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惭愧地偷笑,

自叹弗如,从此对妻子更为钦佩。


这三句正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而最后一句“人比黄花瘦”,

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

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

也因为这一句,菊花,

从此便又有了另一个名字:人淡如菊。

巾帼不让须眉的李清照,

最能担得起“人淡如菊”的称号,

如果你感兴趣,想知道为什么,

可以去研究李清照的一生。


陶渊明的菊花是高洁,

李清照的菊花是淡雅,

我们再来看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菊花。


鹧鸪天

【北宋】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黄庭坚此刻被贬,心情烦闷,开始借酒消愁。


重阳过后,深秋天寒,

黄色的菊花竞相开放,

我们在一起赏菊、饮酒、赋诗,好不快乐。

诗人说,朋友啊,

请你不要停下手中的酒杯,

把杯中的酒喝干吧!

喝多了?醉了?没关系。

风雨中吹起笛子,头上插着花,

再把帽子倒过来戴,实在是太开心了!



这是上阙,是劝酒之辞,

劝自己,也劝朋友,

到酒中、花中、音乐中寻找快乐。

这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呢?

有的小朋友说,

哎呀,真糟糕,就是一个酒徒!

真是这样吗?我们再来看看下阕。


诗人说,

我啊,只要身体健康,

能吃能睡,能歌能舞,

即便一头白发,也有菊花相伴,

任你岁月无情,又能拿我如何?


所以,黄庭坚的菊花,又叫什么呢?


可以叫豪放,也可以叫豁达。


一醉解不了千愁,

但诗人郁郁不得志时,

仍旧对生命,

以及生活中的鲜花、音乐、美酒充满了热爱,

并以此来抵抗寒冷。


天,是越来越冷了。

菊花,冷风中会开的越来越灿烂。


可以去买一盆菊花,

还可以调制一壶菊花茶,

在诗词的温度里,赏菊,画菊,喝茶,

想一想自己,会成为一朵怎样的菊。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仅限教学用途)



北京赫德五年级学生孔雀作品


推荐阅读:

赫德节气:生活做课堂,舌尖盛四季之秋分的故事

赫德四季:一年的二十四次相遇之白露的故事



网站内容归北京市朝阳区赫德学校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