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通道
HD Beijing School
北京市朝阳区赫德学校

赫德陪你读 | “我爱这土地”小学诗歌课程,赫德孩子的家国情怀

收藏本页
2020 - 03 - 19


整本书阅读与诗歌,是赫德小学中文课程至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最近疫情期间孩子们在家上学,老师依然为孩子准备了精彩的诗歌课程和整本书阅读课。跟随“赫德陪你读”栏目,读者将可以跟随老师的思路,与赫德孩子们一起共读。



这个春天注定会留在一代人的记忆里。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带来了很大冲击。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能够抚慰人心的诗歌,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因此,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和网络课程的特点,我们设计了这样一系列的诗歌课程。


然而在网络课程中,选择什么样的诗歌,如何来上诗歌课,又成为了一个全新的挑战。



01

从无衣讲起——课程的初衷


刚开始在家上课的那段时间,正是疫情爆发严重的时期,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些许焦躁和不安。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一则新闻瞬间刷爆了媒体网络,在一批日本捐赠给湖北的防护服上,写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撇开这则新闻本身的争议,不可否认的是在那个特定时间,这简单的八个字,确实一下子就感动了许多人,点燃了许多人。其中也包括学校的许多老师,感动之余大家都敏锐地察觉到了教育的契机。


这是诗歌的力量,使人安宁又使人振奋。跨越了千年的时间,这样一个简单的诗句,就把这种发生在完全不同场景下,却又十分相似的感受,直接地带给我们。这种穿透时间与空间,朦胧又精确的情绪体验,简单朴素又直抵人心,是诗歌带给我们的。它是我们情感的纽带,也是我们文化的源头。


所以,我们意识到,传统诗词的课程一定要做。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孩子、家长和老师都需要诗歌的汲养与抚慰。这也是诗歌课程的初衷,我们希望把孩子带入诗歌的情境。虽然身在家中不能外出,但是诗歌却可以把我们带到更广阔的天地。


这样一个诗歌的天地,与现实有一些距离,但孩子们情感体验却又微妙地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在选择诗歌时,就把《秦风∙无衣》放在了第一首。国家面临危难,所有人都被联系在了一起,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家国的情怀是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感知到的,所以这次课程大的主题就是“我爱这土地”。但是这样宏大复杂的情感,对孩子们来说并不容易理解,所以我们就设置了一个更具体的场景中——英雄的战场,也就是边塞。




02

英雄的战场——课程的设计与结构


除了无衣,我们又选了四首诗,分别是杨炯《从军行》、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出塞》、李白《关山月》。


这些诗歌都发生在一个地方——边塞。边是边疆,国家最遥远的土地。塞,是险要的地方,修筑防御工事也都在此。所以,边塞是抵御外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是国家最需要的前线。但同时,边塞也是离家乡最远的地方,一旦去了就很难再回到家乡。在这样的场景下,这些关于战争与思念,英雄与普通人,关于国与家的诗歌,就成为了一个整体。




1、选择与勇气——杨炯《从军行》


虽然诗人杨炯一生都没有去过边疆,也没有带过兵打过仗。但是这首诗中所蕴含的豪迈雄浑的力量,依然带给我们勇气和感动。


请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2、信念与坚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出塞》


作为盛唐时期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王昌龄曾见过真正的大漠风沙、雄关孤城。在这里,他写下了勇士们的誓言与坚守。


请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3、思念与责任——李白《关山月》


李白的浪漫不仅体现在他对塞外广阔景色的描绘,更体现在他对出征将士与家人之间相互思念,细腻又深沉的刻画。


请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这些关于边塞的故事,写在历史里,也写在一首首诗歌中,这些平凡的英雄的故事,曾经发生过,现在也正在发生着。在这些诗歌的学习中,孩子们仿佛真正来到了青海长云、黄沙漫天的塞外,看到了有血有肉平凡的英雄们,也感受到诗人们的豪迈与深情。这些复杂而充实的情感体验,扩展了孩子们对于英雄的认识,也增加了对家和国的理解。


在复习课上,我们把这五首诗串联起来,以一个结构化的方式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英雄出征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选择与勇气,有出征时的誓言与信念,有战场上的残酷和坚持,有对家乡和亲人的想念,也有对国家的责任。




03

课程的呈现


在这次课程中,我们考虑到小学阶段孩子们,还都处于浪漫的时期,加之不想给孩子过多的课业负担,所有在课程设计时并没有过多的字句的讲解,而是力求把孩子们带回到诗歌产生的情境中去,所以也大量运用了视频、图片、音乐等素材,给孩子一个全方位的视听体验,营造出诗歌中或浓烈、或忧伤、或豪迈、或深沉的氛围,带给他们美的体验。


但同时,这些素材的背后,是对诗歌本身的文本解读和诠释,是对诗歌中每一个句子,甚至是词和字的品读。在理解之上,我们也设计了一些问题,穿插在课程之中,在调节课程节奏的同时,更是要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因为单纯的视觉刺激只是感官体验,看过之后很容易就忘记了,而只有深入的思考才能把孩子真正卷入课程之中,产生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例如,在《关山月》中李白写“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到“春风不度玉门关”,在两首诗的对比中,提出了一个发散性的问题:



你觉得李白所写的风是哪个季节的,又带给你什么感觉?这样的问题,能激发孩子对于诗歌本身情境的想象,代入自己的实际经历与感受,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在作业设置中,除了基本的背诵之外,我们也引导孩子将自己的理解感受,进一步转化成为多种形式的表达和呈现。


比如,在学习完关山月后,我们给孩子留了这样的一个写作的小任务:



诗歌最后四句,写到戍边将士面容凄苦,而家中的妻子也是哀怨叹息。此刻,他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如果给对方写一封家书,会写一些什么呢?请你以将士或者妻子(家人)的视角,给对方写一封家书,尽量包含一些细节。





这是来自四年级的一份习作,少年壮志,胸怀家国



<< 以上为三年级习作 >>




<< 以上为四五年级习作  >>



再比如,在复习课后,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结合当下的情境,用自己的语言把几首诗歌编写成一个新的故事。并给出了具体的要求:故事中最好有一个主人公,面对困境和挑战,他是如何做出选择,如何踏上征途,如何战胜困难,又是如何的思念家乡……可以朗诵,可以演讲,也可以戏剧,还可以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录成视频发给老师。


这样立体又丰富的课程,也激发出了孩子们的创作热情,我们惊喜地看到孩子们在这次课程中的成长。这是课程的力量,也是诗歌的力量。相信这个春天过去之后,这颗种在孩子心中对于诗词的热爱,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的种子,也会随着他们一同生长。




https://v.qq.com/x/page/j0936f4mqpy.html

复制链接到浏览器观看

赫德孩子根据诗歌学习

自创的小戏剧

(*素材来源于网络,仅限教学用途)



推荐阅读:

赫德读书周 | 我在书中穿行

网站内容归北京市朝阳区赫德学校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