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通道
HD Beijing School
北京市朝阳区赫德学校

双语教学融合:将中国文化传播深植于心,再用英文告诉全世界!

收藏本页
2019 - 06 - 25

在三年级博物馆课程中,孩子们一起探索了北纬36度上的古老文明,欣赏了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造访了历史悠久的赵州桥和兵马俑。在这场世界文明的探索之旅中,孩子们关注起了自己的文化历史,也开始对世界充满好奇。



老师和孩子们制作的邀请函

邀请外方老师聆听对《清明上河图》的讲解


于是在《清明上河图》的主题单元中,孩子们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研究,用中文写下自己的理解,再用英文把清明上河图介绍给外方校长和老师。


这是一次大胆的多学科融合尝试,在培养孩子们国际视野的同时,也建立起对于自身文化的自信。


解读历史与文化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这幅五米的长卷中,观察并研究画面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哪些人物,发生了什么故事和冲突。通过这样的小组探究,孩子们看到了图中的许多细节,也开始体会到画面描绘出那个世界,仿佛我们穿越了八百多年,回到了北宋的都城汴梁,感受到了当时的市井百态,人情风俗。




孩子们不禁看到画面上有的东西,

还可以联想到时运和国家的兴亡。

上面这个孩子就从画面中残破的城墙联想到,

这个城市可能在外敌来犯时很难保护自己的子民。


通过几个画面排序,孩子们发现了《清明上河图》的叙事艺术和戏剧结构。几个细节的讨论,孩子们感受到了了汴梁城繁华喧闹之下潜藏着的危机,理解了作者对于社会问题的担忧,更体会到作者对底层人民和国家命运的关怀。


双语探究与写作



在一堂生动有趣的探究课程之后,孩子们完成了一次很有意义的写作练习,将自己的理解转化成了文字。假设未来与美国同学的交往中,如何将《清明上河图》介绍给他们。孩子们有的折服于作者张择端对于艺术的热爱,有的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国家的热爱,字里行间中,孩子们都流露出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


在赫德,学习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是真刀**的实践。在完成写作的基础上,老师们也对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进行一次真正的英文演讲,将《清明上河图》介绍给学校的外方校长和老师。


得知要进行清明上河图主题演讲,孩子们中炸开了锅,尤其是一些英文基础相对薄弱的孩子,简直有些崩溃。的确,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中文演讲可能还有些挑战,要用英文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更并非易事,何况还是介绍一幅八百多年以前的画。可以想象孩子们面对的任务有多艰巨。


然而,真正的教育绝非揠苗助长。在整个主题课程中,老师们始终强调的是孩子们的成长而非结果。老师们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分解成不同阶段的小任务,在一步一步的引导中激发孩子的潜力,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




第一阶段,孩子们根据课堂上的分组,将自己的理解整理成中文演讲稿,并将中文演讲稿翻译成英文。在英文课上,孩子们和老师一起修订了自己的英文稿。



第二阶段,孩子们提出与观众互动的问题,并且设计出自己的PPT布局,从而更好地展示演讲内容。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完成演讲稿的PPT。



用英文讲述《清明上河图》


演讲当天,在外方校长 Jodi、副校长 Kim、课程主管 Emmanuel 以及多位中外方老师的注目下,孩子们一个个从容地走上讲台,大方自信地介绍着自己在《清明上河图》中的发现,以及自己对于这幅画的理解,自然生动地与观众进行互动。


孩子们的表现让所有到场的老师都感动不已。我们不仅看到了孩子细致的观察、独特的思考,也看到了他们出色的语言能力和演讲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自信心的提升。



全课程的背景下,开展这样的主题课程,中文课不再是简单的中文学习,而是包含了文化课、艺术课、写作课、翻译课、演讲课的多学科融合课程,也是中外方老师共同授课的合作教学,是国际化背景下的一次有意义的实践。


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当孩子们离开国土,他们在欣赏达芬奇、梵高的杰出作品的时候,也会再一次自豪地将这幅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伟大作品介绍给外国的朋友。在赫徳,双语融合从不是简单语言层面的学习,而是对人文、历史和世界的全方位探究。


点击了解北京赫德大剧背后的全课程教室生活


推荐阅读:

赫德国际课程:浸入式学习带来最深的记忆

赫德国际课程| 在课程中提升创造力

赫德国际学校课程:多文化跨学科的世界之旅 

网站内容归北京市朝阳区赫德学校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