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通道
HD Beijing School
北京市朝阳区赫德学校

校长课堂:​一年级始业课程,开始的是什么?

收藏本页
2020 - 09 - 14


一年级第一个月,

是全课程的始业课程,

这是全课程创始人李振村先生提出的概念。


始业课程,从哪里开始,才能让小学生活软着陆?


我和老杨的共识是:

1、安全、愉悦的教室氛围,让孩子喜欢学校,喜欢老师

2、丰富、有趣的课程内容,让孩子爱上学习,学会学习

3、日复一日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秩序感,让孩子形成自主约束的规则

4、建立解决问题的程序,让孩子学习自主解决问题


一年级入学第一周,

我和老杨天天泡在一年级教室里,

和老师们一起,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孩子们表现出来的状态,

让人欣喜不已。




从喇叭花到大卫


喇叭花,爬篱笆,

爬上篱笆吹喇叭。

哒哒嘀,滴哒哒,

小孩儿小孩儿上学啦。


再简单不过的一首儿歌。


让喇叭花盛开在每个孩子心里,

是这节课的核心目标。

课堂上,小朋友拍手念起来,

跟着音乐唱起来,再随着律动跳起来,

没有多余的讲解,只有儿歌的节奏和韵律,

只有孩子们的专注和快乐。

当“小孩儿小孩儿上学了

”换成学生名字的“xxxxx上学了”时,

喜悦洋溢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然后,老师带着孩子们离开教室,

到校园里找到喇叭花,

再一次念,再一次唱,

声音里充满了惊喜

——这样的课,是什么呢?


1.这是全世界对孩子的欢迎,祝贺他们成为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安全和愉悦;

2.这是全课程的具身学习,身体和空间的互动,每个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孩子们感受到的是学习的快乐;

3.这是朗读和识字,在真实的情景中,语文学习不着痕迹。但这又是生活,而不是单纯的学科学习。


喇叭花,因此成为一个象征。

第二天,

头顶一朵喇叭花来上学,

成为一种时尚。


儿歌之后,就是绘本《大卫上学去》。


开学第一天,

为什么选择这个故事而不是其他的?

这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的故事:

上学迟到;上课扔纸飞机、

吃口香糖、手上涂满颜料乱摸;

午餐打饭时插队,打翻了同学的餐盘……

当然,一个故事的伟大,

总是出现在故事的结尾:

因为大卫在桌子上乱写乱画,下

午放学时被老师留下擦桌子。

可爱又能干的大卫,

把全班同学的桌子都擦干净了,

老师奖给了大卫一颗星星,

大卫欢天喜地地回家了。



这个故事在讲述什么?

每个孩子都在以他的方式在探索世界,

大卫上学,意味着开始遵守规则,

但他不懂得。

大卫屡屡犯错,虽然老师在说

“大卫,不能……”,

却没有责骂他,所以,

大卫却始终是安全的。

直到结尾,

大卫能通过行动弥补自己的过失,

那颗星星是大卫学着长大的标志。


所以,讲述这个故事时,

老师的姿态很重要

不批评大卫,

而是引导孩子们不断地给大卫建议。


根据孩子们的建议,

故事讲完后,

“黄金规则”就被总结出来了。

课堂上,邀请戏剧老师参与,

通过律动,读读唱唱,

让规则游戏化;

更重要的是,

规则要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反馈,

才能最终内化为孩子自觉的行为。


但是,我们仅仅是在讲大卫的故事,

讲黄金规则吗?


上课铃响时,教室里有些吵,

一个孩子竖起食指,

轻声地提醒大家:“嘘——”


我请他到前面,

认真请教他这样做的原因。

小小的孩子,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

“当你说话的时候,

你不但自己学不到知识,

同学们也学不到知识。

所以,我们一定要安静。”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颗大大的心,

请他把名字写在里面。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个子最小的一个男孩子,

始终专注,每个问题几乎都要举手,

但不会每次都被老师叫到。

我也把他请到台前,

请教他这样做的原因。

他说:“老师这一次不叫我,

下一次不叫我,

可是我每次都举手,

就总能有机会吧!”




我郑重地和他握手,

感谢他能把自己照顾的这么好。

后面的课堂,

就少了很多高高举起小手时

顺带着的“我”“我”“我”的声音。


一年级的课堂上,我们到底在教什么?


1.唤醒我们所教的每一首儿歌,每一个故事,让知识的魅力呈现在孩子面前。

2.要看,要听,要表达,要合作,要尊重他人……这是和知识同等重要的内容。这是内在的秩序,是学会学习的起点。但是,老师不能说教,不能硬性要求,要把规矩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

3.我们要教的,不仅仅是知识、规则,更是一个个具体的孩子。听懂每个孩子说的话,看懂每个孩子的内心,引导他们,激励他们,让每一个孩子,毫无例外的每一个,都在课堂上感到安全,并得以发展





从“原始人”到阿拉伯数字


老杨设计的数学始业课程,

是从“原始人”的项目学习开始的。


老杨说,部编的数学教材,

一开始就是数数,

然后学习基数和序数,

数的分合大小等,

而缺失了数的起源、

历史、文化和价值。


任何知识的学习,

都要回到知识诞生的那一刻。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经历知识诞生的过程,

发现知识的奥秘,

有“哦,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

——对学习的热爱,

创造力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才成为可能。


为此,老杨设计了“原始人”的项目学习:

在原始时代,原始人养了很多羊,

羊儿们每天早上从羊圈出去,

晚上再回来。

原始人想知道羊有没有丢,

可是那时候还没有数,

怎么办呢?

大家快来帮他们想想办法吧!



用手指头表示

——可是,手指头不够用了,

怎么办呢?


用叶子表示

——可是,叶子会烂掉,

怎么办呢?


用小石块

——可是,随着羊越来越多,石

块也不好用了,

怎么办呢?


创造一个符号!


从一一对应,

到创造符号的过程,

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孩子们进而能更高位地理解进制和阿拉伯数字。


老杨的课堂之道,

不仅仅是知识的层层剥开,

更是对孩子深刻的理解和洞察。


老杨之道一:顺势引导


“1表示什么呢?”


一个同学,一张桌子,

一个伐木工人……

一片森林!


老杨赶紧抓住

“一片森林”的回答,

追问孩子,

为什么有这么多树的森林,

也能用“1”表示?


“怎样演出一个1呢?”


三个孩子横着拍成一队,是“1”。


“还可以怎样表现呢?”



三个孩子一嘀咕,

马上竖着排成一队,

一个孩子说,我排在前面,

是第一名,也是“1”呢!


基数和序数的知识,

就这样被孩子发现出来。


“那么,1到底表示什么呢?”

问题再次提及。


总有对数学的敏感的孩子,

总结出世界上是1个的东西,

都用1来表示。这个孩子的发言,

马上就会激发其他孩子:

“对,1不是一头牛,不是一个苹果,

不是一张桌子,

1就是1,表示的是多少。”


“你们简直就是数学家!

数学家们,

那就画一个1的故事吧。”

老杨抚掌大笑。


能否顺势引导,

取决于极为深厚的学科素养。

在我们重视融合课程的今天,

学科素养越高,

融合课程的意义才能彰显出来。



老杨之道二:读懂孩子


看孩子们画的故事,

老杨说,从孩子们的画中,

能看到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

以及不一样的思维特质:

有的孩子偏理性,有的孩子偏感性,

有的孩子抽象思维已经高于同龄的孩子。

只有看懂孩子,上课时,

心里才能装着每一个不一样的孩子,

才能对每个孩子有不同的引导,

实现“每个孩子都在学不同的数学”的最高目标。


无论语文还是数学,

在全课程的理念下,

知识只是一个载体,

孩子才是中心。


从这些作品中,

你能看懂孩子们的世界吗?



老杨之道三:课堂秩序的引导


“你看,我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写,

所有的小朋友都在睁大眼睛看着,

多有智慧啊!”


所有孩子顿时觉得坐在座位上看,

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你看,你的同学,

多么耐心地在看着你写啊。”


“看似简单的事情,一直坚持去做,

就做好了。

所以,赢得了同伴的掌声。”



这个孩子在黑板上写3,

写了很久,终于写好了。

老杨赞美这个孩子的坚持,

也赞美所有孩子的耐心。


……


课堂秩序,学习习惯,

不是要求出来的,

而是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建构出来的。


老杨之道三:示弱


“哎呀,1太难写了,

我总是写不好,谁愿意教一教我?”


孩子们于是写的格外认真、工整。


孩子们的任何发现,老

杨都会郑重地冠以孩子姓氏或者名字的“x氏”法。


“李氏法”,“王氏法”,“孙氏法”……

黑板上呈现的,

是被孩子们发现的数学世界;

教室里流动的,

是孩子们被尊重的喜悦和自豪。



老师的示弱,

是孩子的被培养。

一年级的小豆包,

上学才一周,

这不,

小老师就当的像模像样了。


“上着上着,老师就不见了。”

这就是我们期望看到的课堂状态。





为什么要上学


全课程第一个主题,

围绕“为什么要上学”展开。


《大卫去上学》中的大卫,

上学让他懂得了规则,

知道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小魔怪要上学》中的小魔怪,

上学是为了读书,

为了生活的更开心和幸福。

《老师,我为什么要上学》中的菲尔,

上学就是提出问题,

然后寻找答案。


而在《三字经》中,

孩子们去理解人的本性与天赋,

理解教与学的关系,

看孩子们画出来的《三字经》,

会看到他们丰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整个一年级,

孩子们会持续通过写绘的方式,

自由表达,自由创作,

直到他们掌握足够多的文

字——通常意义上的写作,

就水到渠成。




为什么要来上学?

孩子们的回答同样棒极了:

“因为好奇。”

“为了能有自己的主意。”

“为了交朋友。”

“为了开心。”

“为了学习知识。”

……


孩子们的所有期待,

将会在后面的生活中

一一被实现。

现在,只是一个起点。

但就在起点处,

我们能窥见未来的无限可能。


就像李振村先生说的那样:

全课程,给孩子一个丰富完整的世界。

网站内容归北京市朝阳区赫德学校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