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通道
HD Ningbo School
宁波鄞州赫德实验学校

双语人文教师故事|这位赫德老师说:唯有观世界,才有世界观

收藏本页
2020 - 03 - 11

2012年,中缅边境附近,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镇安镇的一所乡村中学里,来了一批全球各地的年轻人。虽然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肤色,但他们有一个相同的身份——支教老师。这群年轻人放弃大城市薪酬优厚的工作机会,带着丰富的学识,来到这个偏僻的乡村。因为他们始终相信:无数的人们,无穷的远方,都与我有关。


在这支队伍中,有个清秀的中国女孩。从芬兰留学回来后,一次偶然机会,她得知有这样的一个支教队伍,于是立马申请成为志愿者,跟大家一起来到了这个边境小镇。她叫董沁,如今是宁波赫德学校中学部的双语人文课程负责人。大家都习惯直接喊这位老师Qin。




Qin Dong


宁波赫德中学部


双语人文学科负责人


六年级中方年级组长


中学部德育主任


吉林大学哲学系学士;


芬兰Åbo Akademi University 人文学科和University of Turku社会学院交换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


“美丽中国”支教项目两年;


五年中学人文学科与项目式学习教学经验;



01

在边境的偏僻小镇

重识国际教育


想起那两年的支教经历,Qin总说:“那两年发生的事情,太多了,说都说不完。“


支教的生活,如我们想象中的艰苦,也如我们想象中那样,快乐且充满意义。


“我们的支教队伍中,有不少来自美国的小伙伴,他们之中不乏名校毕业的大学生。比如我的一位同事,来自卫斯理女子学院,就是宋美龄的母校。和这样一批人一起工作,对我的影响和冲击其实挺大的。”


确实,Qin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虽然之后作为交换生去芬兰留学,但从小在国内接受教育,习惯的是国内老师的教学方式。所以当她走上讲台的时候,面对孩子们,自然也采用了自己一直耳濡目染的那套教学体系。


“我们最开始的教师培训就是美式的教师培训,非常注重课堂管理,及学生心理分析,还有不断穿插进课堂和课后作业中的实践环节。”这些工作上的培训对Qin有很大触动。虽然教的是历史,但她也开始思考:对于中学生来说,历史就只能着眼于文字知识吗?学生学历史只是为了知道过去发生过什么吗?背诵书本上的历史知识就足够了吗?


而同事们对Qin的影响,除了工作,还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点点滴滴。


“平时聊天的时候,他们也会给我很多启示。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很新颖很全面,很有批判性,而不是人云亦云。在讨论话题的时候,他们的关注点不仅仅是自己国家,也会讨论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和发生的事情。他们大部分都来自中产阶级家庭,有的家庭也很富裕,但他们很讲求社会责任感,总是以很平等的眼光看待世界上的事务和人。当时我觉得,这才是受过高等教育应该有的样子。”


两年的支教生活,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们朝夕相处,这之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虽然细小,但它们日积月累,频频冲刷着Qin对教育的固有观念。当回过神来之时,这些日常小事如海底的暗涌,最终在Qin的人生中掀起一股巨浪,这股浪头,最终将她推向了赫德——在这里, 教育呈现出最本真的模样。


Qin和支教老师们在一起


02

观世界

才有世界观


“世界”是一个宏大的概念,中文中的“世界”一词源于唐代佛经,“世”指时间,“界”指空间。


赫德学校为什么要开设“双语人文课”?


在Qin眼里,一个大写的“Y”字能说明答案。Y字的上半部分,是过去,是历史,是人类文明曾经的辉煌与失落,是史上那些伟人璀璨的思想之花。Y字的下半部分,就是需要思考的未来。而过去与未来的那个交叉点,是现在,是我们所站立的位置。


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和思考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只有通过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追溯人类文明中重要的历史节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畅想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应对一切有可能的挑战。而今伴随着“一带一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文化基因上也应该为将来的人才打好基础。这就是赫德开设双语人文课的意义。


作为宁波赫德第一位双语人文课老师,Qin面对的挑战和困难不少。于老师,因为是新开设的课程,很多教学资料都是零储备。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用双语来披古通今,又是一道不小的坎。


Qin先以部编教材为基础,进行了重要知识点的梳理。然后又查阅了大量中英文世界人文资料,以纯英文编辑,作为课程的拓展阅读资料。两者融合,给予学生一个更全面,更宏大的历史视角。


学生在课后说:“在接触双语人文课之前,对我来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的历史,世界的文明就是世界的文明。但是现在,我明白了中国的儒法道墨四家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既看到了中国对世界的促进,也看到了世界对中国的影响。”


除了知识点,另一个就是英语。目前人文课程只在初中部开设。虽然赫德的孩子们英语水平普遍都不错,但是初中阶段学生的词汇量毕竟有限,因此在编辑教材和设计作业的时候,就需要大量收集学生的反馈,不断进行调整。


Qin编撰的双语人文课程拓展资料


腓尼基人商贸发达,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腓尼基人当时所拥有的资源特点,判断这些商品是该进口import还是出口export。同时也与丝绸之路做对比,活学活用。


“真的感谢赫德对于年轻老师的信任与职业成长的支持。进入赫德以来,我不断在接受各种学习和培训。‘正面管教’的培训,对我在教学管理与学生沟通上助力良多。TESMC(Teaching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 in Main Stream Classroom)培训, 让我对于学生作为第二外语学习者的学习习惯有了深入了解。与其他国外学校学习交流的机会,让我有幸学到新颖教学设计与评估技巧……”


在Qin的努力下,双语人文课程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喜爱,教师团队也不断扩大。Qin本人也成为了六年级的中方年级组长,和初中部人文学科的负责人,并将担任初中部德育主任。



03

从小写的“个体”视角

去探寻大写的“人”


在云南支教的时候,Qin就一直在思考并实践“历史课该如何进行,才能带给学生更多?”而现在,赫德学生在人文课堂内外的表现,已经能让我们看到Qin在教学生历史知识之外,那“多”的部分。


我们将时间拉回到2019年12月的“中学双语人文展”上。


精心制作的一张张展板上,展示的是同学们对 “大河文明”内容的理解和反思。学生们将中国夏商周时期黄河流域孕育的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三大河流孕育出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进行了横向对照。


双语人文展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所展示的内容都是他们自选的角度,因此大家的研究方向包罗万象。有人从木乃伊的制作方法解析宗教信仰的力量,有人对比分析了不同文明的“文房四宝”发展状况,有人对不同时代的严刑峻法感兴趣,有人对各大文明之下人类的服饰文化进行了研究……


 从确定主题到组织资料,到设计展板,再到根据研究结论和心得撰写中英文展示稿,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了大河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并由此引发了大家对世界各大文明探究的兴趣。而这个展会只是双语人文课程中的一个片段。



“初中阶段,是一个孩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时候。我希望通过这个课程,学生能很直观地收获三个能力:学习能力、人文素养、品格养成。”


每一个知识点结束之后,老师都会抛出Think Critically(思辨)问题交给学生去自由探究。比如哪些证据可以帮助证明或反驳古印度文明衰落的原因?这就需要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分析所面临的资料真伪并对不同观点进行讨论。而团队合作,沟通技能都能在这一过程中体现。


愈了解世界,愈谦卑。这是一个上了两年人文课程的赫德学生所说。“确实,在对比不同的文明发展历程中,能激发学生对于其他文明的好奇。”Qin说,“了解得越多,大家反而会越尊重未知,尊重不同习惯的人群。因为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每个地区的文明在各个时代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彼此独立、平等,同时又体现出了人类发展的共性。深刻了解这些,才能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小写的‘个体’视角,去探寻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从留学芬兰,到山区支教,到来到赫德,Qin一直心怀对教育的憧憬和崇敬。赫德的孩子们也毫不掩饰对这位老师的喜爱和尊敬。当问Qin,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她的回答很简单——常有书香在案头。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为人师,最基础的是“范”,最难的也是“范”。


“人文,这是一个多么宏大的主题。作为这个学科的老师,恐怕用尽一生都无法窥得其全貌之一二。只有我自己做到毫不间断地学习,才能给学生起到一个最基本的‘范’。”

网站内容归宁波鄞州赫德实验学校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