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剑桥大学发出至少188份预录取通知书给中国大陆的学生,浙江省仅5份,而宁波赫德的Richard Zhou同学便收获了其中的1份,来自剑桥大学自然科学专业。
Richard是一个习惯在学术上做到极致的人,曾利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一口气学完A Level数学5本书,并在之后的全球统考中拿到497分的高分(总分500分)。
以下是信的正文
▼
各位学弟、学妹们:
大家好!
我是2022届毕业生周子云(Richard)。转眼间已开启了剑桥大学第二年的学习之旅。此刻,我很荣幸收到了来自母校的邀请,成为第二位写新年信的赫德毕业生。
过去一年的剑桥时光,让我真切地感受到高中和大学的区别所在。曾经老师们的教诲“大学是大学,高中是高中”,在此刻得到了应验。如果说高中学习是考驾照,那大学生活或许就是下班时的晚高峰。
在这样大的跨度之下,我们难免会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因此而感到迷茫。特别是在这个“内卷”日渐猖獗的年代,被一同卷入时代的车轮之下似乎成为了我们命运的归宿。如何独善其身,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都成了人生中的必修课,所以我想借此机会,和大家聊聊我对内卷的看法和处理方式。虽然这封跨年信是在讲述我在剑桥的故事,但它或许,也是英国乃至世界各地留学生们的一个缩影。
刚进入大一,还没来得及熟悉英国交规的我,就已经骑着自行车奔波在各个课堂之间。剑桥作为英国自行车之都,自行车几乎成为了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成群结队的剑桥学生骑着自行车赶去上早九(早上九点)的课程,更是剑桥独有的一道风景线。
剑桥大学中总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学习,睡眠和娱乐三者不可兼得,唯能择其二。我选择了前两个。
学习方面,课表可能是最能代表我一周学习生活的东西,但和高中不同的是,这样一张统一、规范的课表并不存在,我们需要自己从各学科的网站上找到对应的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制作成一张属于自己的课表。
是的,剑桥自然科学系一周里有六天都是要上课的。即使是一个在英国高中待过三年、习惯上六天课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大学课表,也还是会有些许震惊。
在剑桥,作为一门实验学科的自然科学,每周有两节长达4个多小时的实验课,两篇1000字的实验报告更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三门学科作业以及实验课下泡在实验室里做分析的时间更是填满了以上课表的空白部分。
除了课程本身,更多的时候,压力来自于身边。
纵观我的同学们,“卷”的方式也是各有门道,其中最特别的莫过于同属自然科学系的一位来自尼泊尔的同学,他养成了早上4点起床健身(有时学习)晚上10点定时睡觉的习惯,更是有自己写小说,作画,组织各种社交活动的喜好。
论天赋,论效率,论勤奋,我似乎并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优势,内心的质疑也经常性地光顾。但这,不是我生活的全部,至少我不希望它是。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如果一直将自己沉浸在学习压力、同辈压力中,或许心情就像英国的天气一样常年阴雨。但其实,放眼过去的一年,很多快乐的瞬间历历在目:无论是各种实验的神奇现象,还是教授们课上的幽默,亦或是那球状的烟花和那粉红天空下的球赛……它们像繁星点缀在我的心中,指引我前进的方向,让我不被“内卷”所裹挟而迷失个人价值。
比如,我所在的剑桥丘吉尔学院拥有着整个剑桥最大的草坪(甚至还有整个剑桥最豪华的厕所,哈哈)。对于像我一样的足球爱好者来说,丘吉尔学院无疑是充满了诱惑。
尽管课业忙碌,但几乎每个周日,我都会去踢一场球。因为在球场上,我能获得最纯粹的快乐。和同样享受这份快乐的人在一起,会使我感到无比的放松。
时间再往前回溯,我看到的是我两年前收到剑桥面邀时的庆幸和焦虑,和得到剑桥录取时的难以置信。在赫德,这样的故事每年都在重复着,甚至在更多优秀老师的带领下,一年又一年地突破上限。
申请季仍在继续,我能够理解大家现在的心境,面对一个并不极其困难但沉重的挑战,我们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如果看到这里,请先给自己一个拥抱,告诉自己:我已经表现的很棒了。我是勇敢的,更是强大的。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说的是,越是在这种“不肯松懈”的状态下,越要明白,我们首先是一个人,是某人的亲人,是某人的友人,甚至是别人仰慕的人。在此之后,我们才是一个学生,才是一个考生,才是一个为了不甘落后于社会而努力学习的青年。
不要忘记,能定义我们个人价值的,不止是我们在象牙塔里成就的一切。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最后,想与大家共勉一句话:低头赶路,敬事如仪,自知自心,其路则明。祝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新年快乐!
学长:周子云
2024年1月1日
推荐阅读: